大陸商務部統計資料指出,中國大陸企業每年因信用缺失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 6000 億元 (人民幣,下同) ,其中因產品質量低劣、製假售假、合同欺詐造成的各種損失每年達 2000 億元。在誠信成本太高,而失信又幾乎沒什麼成本的情況下,違約、造假、欺詐的案例層出不窮,巨額的信用成本,正嚴重剝奪中國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本就狹小的生存空間。
香港《文匯報》引述大陸傳媒報導,據國家統計局數據,截至 2010 年 11 月末,全國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的應收賬款總額達到 6.46 兆,同比增長 22.4% ,比上年增長了 8.4 個百分點。從工業企業數字來看,應收賬款總量和增長速度都是很高的。這說明,應收賬款的風險很高。
科法斯企業信用管理調查結果顯示,有 67.4% 受訪企業曾於 2010 年遭遇國內買家拖欠付款,這一比例與 2009 年的 72% 相比,下跌了 6.4% ,但由於交易規模的擴大,被拖欠付款的絕對數額並未下降。
而據有關機構的調查, 2009 年,全國逾期賬款平均超過 60 天的企業佔 33% ,較 2008 年同期增長了 50 個百分點。企業的壞賬率高達 1-2% ,且呈逐年增長勢頭,而相比較下,成熟市場經濟國家企業壞賬率通常為 0.25-0.5% 。另外,中國內地商業誠信環境之差還體現在合同履約率低。據調查,目前全國每年簽訂約 40 億份合同中,履約率只有 50%。
轉載自 http://news.cnyes.com/Content/20110505/KDWR6H80TPJ06.shtml?c=headline_sitehead